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大器先自治论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七六、《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七
甚哉!
圣人之取人也,一之于恕而已,不以己能格物而兼收博采,惟恐天下之善不众也。
然而欲天下之善众,又惟恐取之不严也。
故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
岂圣人亦有所恶爱邪?
圣人之所恶爱,非一人之恶爱,天下之所共恶爱也。
为天下之所共爱矣,有小不善,未至胜乎其所共爱,则圣人称而不贬也
为天下所共恶矣,有小善,未至胜乎其所共恶,则圣人贬而不称也。
既有以为天下之所共爱,又有以起天下之所共恶,则圣人称其所爱而贬其所恶也。
无他,二者钧天,不可有择而为之隐,在贤者不得而讳之也。
意者以谓为天下之所共爱,人亡有不慕者也;
为天下之所共恶,人亡有不警者也。
吾知其若是,徒与其人之所慕者而没其人之所警,则天下之人将曰:凡有善者皆可为不善矣,固圣人之所容也。
信而传之,以至于万世
而万世之心,莫不皆然也。
自非生知之明,则学而至者,虽有德美,卒其得为完人者,将几人焉?
此圣人所以必称其所可爱,而复贬其所可恶,不为迁就而匿之也。
是不务茍完一人,而怠天下万世之心也。
仲尼之称管仲曰:「相桓公、霸诸侯,一正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是言也,其亦极褒大矣。
卒其所以贬之也,则曰:「管仲之器小哉」!
盖斥其三归备职、塞门反坫之罪也。
夫臣之恶莫大于僭,方是时,周室丧气,礼乐征伐不出于天子而出于诸侯。
齐桓所以不见绝于仲尼者,以其知尊奖之道也。
桓之所以能知尊奖者,由力也。
能尔为,而复僭窃若是,此仲尼所以恶其器而狭小之也。
扬子论之,则曰:「大器者,其犹规矩准绳乎。
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
然则谓小器者,岂独不能自治哉?
仲尼之所谓器者,言其德量之所充也。
有善不伐善可进,有功不矜功可大
者,伐善矣,矜功矣,谓不僭侯制不足酬吾志也,故三归备职、塞门反坫而安为之。
安为之则止矣,如功不矜,善不伐,则虽享卿大夫之所得为,犹以为愧。
犹以愧,则周家之治未返乎成康桓公之术未免乎霸道,则终未遽已也。
仲舍是而蹈其末,则德量所充果大乎?
果小乎?
孔子狭其器者,诛之深也。
孟子曰:「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其亦出圣人之馀论乎。
夫自治而后治人,治人者之常耳,乌足为大器哉。
若扬氏所谓,殆未极仲尼之心也。
李轨为之释曰:「大器者,必笼群疑之表,莫得与之争量也。
管子相桓公,不能以之自固,三归反坫然后获安」。
呜呼,迂矣乎!
此又非子云之心也。
正唐刑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七七、《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八
安修仁执李轨使邓晓在长安,报至,晓乃舞蹈称庆。
高祖数之曰:「汝委质于人,为使来此,闻沦陷,曾无戚容,茍悦朕情,妄为庆跃。
既不留心于李轨,岂能尽节于朕乎」?
此语也,其有似也,而后有所昧。
何居?
初,僭号大凉,气势雄张,唐未有以图者。
安兴贵请往招慰,高祖谓曰:「轨据河西,连结突厥为援兵之犹未易也,岂汝单使所能致耶」?
兴贵曰:「臣弟修仁所信任,可由此密图之」。
高祖允,遂行。
至则说以祸福,宴然不动。
兴贵辞窘,乃诡对以谢,潜与修仁谋起兵。
败,为修仁所执,由是伏诛,兴贵、修仁皆以功受封。
且兴贵命于唐也,姑置是,不识修仁其何功乎?
若其破,则彼非受之任,为之心腹肺腑乎?
为其心腹肺腑则与体俱存亡也,俱存而不俱亡,犹不可为,况欲其亡而自存邪?
修仁欲其亡甚矣,而高祖舍之,奚哉?
修仁陷主者也,邓晓闻主陷而不忧者也,不忧则责之,陷则封之,何许其大而不许其细乎?
丁公刘季耳,及其末也犹被汉诛。
修仁陷主而反获封国,是奸臣叛子幸而逃祸者,无甚此矣。
汉祖所诛,唐祖所赏,以诛易赏,其何意欤?
向或移责晓之心,少思修仁之所为,则刀斧鼎镬非虚器也,修仁戮矣,唐刑正矣,唐臣励矣,唐史书之佳矣,万世之下乌得而议矣。
广皮日休法言后序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闲居编》卷一二
《法言》之为书也,广大悉备,二帝、三王、姬公、孔子之道尽在此矣,百王之模范欤!
万世之蓍蔡欤!
孟轲以来,力扶圣道者,未有如子云者也。
夫圣以降,言欤行欤,难其无玼乎!
是故之贤而有媚莽之言也。
《孝至篇》曰:「周公以来,未有汉公之懿也,勤劳则过于阿衡」。
李轨以为称莽居摄以前之美。
《剧秦美新》云「大新受命上帝」,岂居摄以前邪?
柳子厚阿衡之事不可过,过则反矣。
孟子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亦应反刺仲尼也;
如其不尔,岂其过阿衡为反邪?
是知扬子美莽,比德于周公,故云过阿衡,非反刺明矣。
扬子言逊之为权也。
噫,子云学何道邪?
学他道也,吾不知其逊不逊也;
果学仲尼之道也,夫子之逊未闻若《孝至》、《美新》之佞者。
吾以为媚莽之言是也,先儒之说皆为子云文过而讳恶耳。
意欲大子云之道,反小之,是昧于子云之道也。
乎?
夫贤人君子虽未免其过,茍有过,必自知,既自知,必自讼,岂同小人过也必文、不能自讼乎?
赵盾曰:「自贻伊戚,其我之谓乎」!
魏武曰:「吾小过失,大忿怒,汝勿学也」。
呜呼!
子云之贤于赵盾、魏武远矣,岂欲文其过耶?
是使万世之下,不肖辈遇其𨶳觎神器者,不能自正,必曲媚以事之。
果成也,则曰「我知天命之有往也」;
果不成,则曰「我学子云之逊也」。
千诳万诈,革面取容,岂不由踵《美新》之弊乎?
故曰:意欲大子云之道而反小之也。
吾谓子云若在,闻吾之议,必能为国受恶也。
近世柳仲涂复申明《美新》之理,词亦不出于文过矣,非昧子云之道如何?
惟李唐皮日休以斯言为非,故撰其后序以明之,吾韪之,故广焉。
吁!
向使子云深思道之行丧、人之死生有天命者,于言则无「过阿衡」之佞也,于行则无惧祸投阁之事也,不亦尽善乎?
子云非不知也,临事之难也。
昔者夫子见卫灵公问陈,则对以俎豆;
宋司马欲害,则曰「天生德于予」,斯圣师之言行也。
子云学夫子之道也,有未至耳。
向所谓「圣以降,言欤行欤,难其无疵乎」,是也。
来者则圣师之言行可矣,「图王不成,弊犹及霸」,思之!
法言注序景祐三年二月 北宋 · 宋咸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嘉靖《尤溪县志》卷五、《经义考》卷二七八、《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七三、《皕宋楼志》卷三九
太仪之体,浑沦无穷者也。
非夫周服诸家之论,则度舍之纪,兹或罔焉。
欲明纬象,不可得也。
群经之文,支离寡要者也。
非夫孔传众氏之解,则章趣之会,无乃隐焉。
欲辨纲常,不可得也。
故先儒于圣人之书,所以亹亹而为己任者,盖此尔。
西京博士毛苌传《诗》,颇号太略,郑康成大惧夫泯之弗行,思觉于后,故增之笺,而三百廓如也。
自凤德云衰,诸子继作,亚圣之撰,独扬孟而已。
七篇有赵台卿为之题颇详,真经有范叔明为之解甚悉。
惟《法言》者,盖时有请问,子云用圣人之法以应答之也,凡有十三篇。
东晋李轨虽为之注,然愈略于毛公之为。
唐柳宗元删定,虽释二三而不能尽补其亡误。
故中有义易决者反疏之,理尚秘者则虚焉;
阙文者弗能正,󸈠字者乃无辨。
至于不诂而事不属,议失旨而举失类,已付其手,是使扬氏之意尚有所晦,学子不能无冗豫也。
康成之志,咸敢窃而取焉。
凡裨其阙纠其失五百馀条,且署「咸曰」,以别旧贯。
观夫《诗》、《书》小序,并冠诸篇之前,盖所以见作者之意也。
《法言》每篇之序,皆子云亲旨,反列于卷末,甚非圣贤之法,今升之于章首,取合经义。
第次之由,随篇具析。
其有艰字音切,来理尽谱于后。
仍条其旧,以为十卷。
虽不能广翼贤业,庶充巾笥,为诒谋之具云。
景祐三年二月日,著作佐郎尤溪县宋咸序。
按:《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卷首,元刊本。
文中子中说序 宋 · 阮逸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九、《文中子中说》(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四六、《经义考》卷二七九、《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七三
周公,圣人之治者也,后王不能举,则仲尼述之,而周公之道明。
仲尼,圣人之备者也,后儒不能达,则孟轲尊之,而仲尼之道明。
文中子,圣人之修者也,孟轲之徒欤,非诸子流矣。
万章、公孙丑不能极师之奥,尽录其言,故孟氏章句略而多阙;
杜诸公不能臻师之美,大宣其教,故王氏续经抑而不振。
《中说》者,子之门人对问之书也,薛收、姚义集而名之。
唐太宗贞观初,精修治具,文经武略,高出近古。
若房、杜、李、魏、二温、王、陈辈,迭为将相,实永三百年之业,斯门人之功过半矣。
贞观二年御史大夫杜淹始序《中说》及《文中子世家》,未及进用,为长孙无忌所抑,而寻卒,故王氏经书散在诸孤之家,代莫得闻焉。
二十三年太宗没,子之门人尽矣,惟福畤兄弟福畤文中子幼子。)传授《中说》于仲父凝,始为十卷。
今世所传本文多残缺,误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杜贞观三年卒,今世所传本乃贞观二十三年序。),又福畤于仲父凝得《关子明传》,凝因言关氏卜筮之验,且记房、魏与太宗论道之美,亦非《中说》后序也,盖同藏缃帙,卷目相乱,遂误为序焉。
逸家藏古编,尤得精备,亦列十篇,实无二序。
以意详测,《文中子世家》乃杜淹授与尚书陈叔达,编诸《隋书》而亡矣叔达依迁史入《隋书》,今亡。)
关子明事具于裴晞《先贤传》,今亦无存。
故王氏诸孤痛其将坠也,因附于《中说》两间,且曰:「同志沦殂,帝阍悠邈,文中子之教郁而不行,吁,可悲矣」。
此有以知杜淹见抑而续经不传,诸王自悲而遗事必录,后人责房魏不能扬师之道,亦有由焉。
夫道之深者,固当年不能穷;
功之远者,必异代而后显。
方当圣时,人文复古,则周孔至治大备,得以隆之。
荀卿、扬雄二书,尚有韩愈、柳宗元删定,李轨、杨倞注释,况文中子非荀、扬比也,岂学者不能伸之乎!
是用覃研蕴奥,引质同异,为之注解,以翼斯文。
夫前圣为后圣之备,古文乃今文之修,未有离圣而异驱,捐古而近习,而能格于治者也。
皇宋御天下,尊儒尚文,道大淳矣,修王削霸,政无杂矣,抑又跨唐之盛,而使文中之徒遇焉。
韩愈氏力排异端,儒之功者也,故称「孟子能拒杨墨,而功不在禹下」。
孟轲氏儒之道者也,故称颜回,谓与禹、稷同道。
不称文中子,其先功而后道欤,犹文中子不称孟轲,道存而功在其中矣。
唐末司空图嗟功废道衰,乃明文中子圣矣。
五季经乱,逮乎削平,则柳仲涂宗之于前,孙汉公广之于后,皆云圣人也,然未及盛行其教。
噫,知天之高,必辩其所以高也。
子之道其天乎,天道则简而功密矣。
门人对问如日星丽焉,虽环周万变,不出乎天中。
今推策揆影,庶髣髴其端乎。
大哉,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
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象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不扃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
《中说》者如是而已。
李靖问圣人之道,子曰:「无所由,亦不至于彼」。
又问彼之说,曰:「彼道之方也,必也无至乎」。
魏徵问圣人忧疑,子曰:「天下皆忧疑,吾独不忧疑乎」!
退谓董常曰:「乐天知命,吾何忧?
穷理尽性,吾疑」?
举是深趣,可以类知焉。
或有执文昧理,以模范《论语》为病,此皮肤之见,非心解也。
逸才微志勤,曷究其极,中存疑阙,庸俟后贤,仍其旧篇,分为十卷。
谨序。
群经音辨后序绍兴十二年七月 宋 · 王观国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经义考》卷二四二、《六艺之一录》卷二六九、《小学考》卷四七
沈隐侯高才博洽,名亚董迁,始谱四声,用分清浊,以彰「天子圣哲」。
及制《郊居赋》,示草王筠读至「雌霓五的翻连󶸱」,沈抚掌欣抃曰:「仆尝恐人呼为霓五兮翻」。
次至「坠石磓星,冰垂埳而带坻」,皆击节。
曰:「知音者希,真奇殆绝,所以相要,政在此数句耳」。
呜呼!
郊居赋》一篇无甚高论,尚病世俗不能辨其音,况群经乎!
欲正音,徒留意于词章,含宫咀商,恶睹五经之微奥。
是宜梁武不甚遵用,涕唾视之,又何足怪!
夫国朝之兴,首以六经涵养士类,逮仁庙当宁,儒风载郁,典章粲然。
文元贾魏公总角邃晓群经,章解句达,累官国子监,誉望甚休,崇政殿说书天章阁侍讲
庆历嘉祐中大拜居政地,海内乂宁。
其在经筵,尝进所著书曰《群经音辨》,凡五门七卷,为后学蓍龟,有诏颁行,实康定二年十有一月也。
公以经术致将相,出入文武,有谋有庸,被知裕陵,始终如一,勋上柱国,邑户万五千,其遭遇之厚,极儒者荣。
下视沈约见薄于萧梁,真局促辕下驹耳。
故能推其所学,西破赵元昊,南走侬智高,外绝契丹之谋,内弭甘陵之变,群经之效,昭若日星。
自胡蝗翳天,神汴失守,六飞巡幸,驻跸三吴,戎事方兴,斯文未丧
上留神经术,登用鸿儒,亲札《中庸》,班赐多士,发明奥境,表章六经,州建学官,教覃溥率。
绍兴己未夏五月临安府推明上意,镂公《音辨》,敷锡方州,下逮诸邑
宁化号称多士,部属临汀,新葺县庠,衿佩云集。
是书初下,缮写相先,字差毫釐,动致鱼鲁,且患不能周给诸生,固请刻本藏于黉馆,以广其传。
啸工东阳阅月方就,解颐折角、驰骋群经者,自是遂得指南矣。
盖五经之行于世,犹五星之丽乎天,五岳之蟠乎地,五行之蕃乎物,五事之秀乎人,康济群伦,昭苏万汇,其功岂浅浅哉!
自有经籍以来,未尝无音,沈熊著《周易音》三卷,王俭著《尚书音》四卷,鲁世达著《毛诗音》二卷,李轨著《礼记音》二卷,徐文远著《春秋左传音》三卷,非无音也,无音辨尔。
是宜句读不明,师承谬戾。
礼经以「鼏」为「羃」,左氏以「蔿」为「薳」,或于老氏更「载」为「哉」,或于《洪范》改「颇」为「陂」,以至读「景」为「影」,命「昭」为「韶」,文异而音同。
「行」翻有四,「召」切有三,文同而音异。
旁及史传诸子百家,音杂字丛,盖亦不胜其讹矣。
甚者武夫悍卒,昧于一丁,老师宿儒,惑于三豕。
取作屋穿锤之诮,贻杕杜伏猎之讥,乙屯殊形,𠂐𡦺异状,忌水乃改「洛」为「雒」,恶「走」乃省「随」为「隋」,类用俗文,俱缘臆出。
以下上为下上,以纵横为纵横。
谥炀帝以为󶸲,好奇乃尔;
穆公而为缪,振古如兹。
音辨之行,固非小补。
汉唐《艺文志》笺注之书,有曰音隐,有曰音略,有曰音义,有曰音训,有曰音钞,有曰释音,是其于音未必能辨;
有曰辨證,有曰辨疑,有曰辨嫌,有曰辨惑,有曰辨字,有曰注辨,是其所辨未必皆音。
阳休之著,号称《辨嫌音》,又皆芜累不经,为魏收所薄。
贾魏公沈研经旨,析类辨音,传注笺题,不为曲释,栉理凝义,启沃宸衷,至先王治心守身、经理天下之微意,指物譬事,豪析缕解。
故其辨明舛误,是正群书,上不欺乎君,下不欺乎民,愈久愈明,千载不泯。
渡江之后,峨冠博带,传习益多。
汀与虔邻也,民喜弄兵,盗贼蜂起,郡城坐甲,仰食如蚕。
方邻壤用师,日疲馈运,治赋馀暇,独与诸生雍容俎豆閒,谈经究微,从事音辨,几于不达时务也。
镂板于学,虽秀民隶业沥恳有陈,亦长此邦者之所愿欲也。
书旧有序,姑跋其后云。
绍兴壬戌秋七月中浣日,官舍西斋序。
汀州宁化县学镂板。
按:《群经音辨》卷末,四部丛刊三编本。
高州王荩宣兵备广州李留庵姚俊卿两诗老均见和前喜雨诗姚诗则咏余前生张梦晋事也因叠韵赋谢己酉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十五
处为远志出小草,失意时多快意少。
移山填海将何为,人生不过求一饱。
我昨赋诗羡渔父,水国花疏对红蓼
一船儿女醉月明,巨口之鱼长腰
持比郿坞多金翁,不知孰拙而孰巧。
嗟我巧拙两不成,终日却忧旱与潦。
只今怪事多咄咄,在昔小时徒了了。
行年五十还一官,邓禹相儿讥太早。
志拟天地本不祥,释蔬应追鲍焦槁。
日暮途远反乾没,得罪于天无所祷。
端州沉沉万家郡,江山照人如画稿。
我来持节领方州,敢效李轨薛仁杲
惟师渤海卖刀剑,欲涤氛瘴返晴皎。
饥诚易食渴易饮,履敢忘跛视忘眇。
日筹母彘与母鸡,今滕壤地非褊小。
昨者观风衣著绣,今者祷雨盖用皂。
十愆未省桐宫旁,六事先责桑林杪。
贫家新妇灶频炊,老去阿婆绷几倒。
不倒翁曾扳倒无,扫晴娘果将晴扫。
居然宋江及时雨,苦杀神行戴太保
我因作诗示官吏,敬谢地媪与龙媪。
敢云天生德于予,介甫无须澡豆澡。
抛砖引玉非始愿,照乘连城得奇宝。
高凉使君和诗来,舞雩亦设帟与帱。
催科政拙抚字劳,同学阳城书下考。
漫嘲一范与一韩(来诗语。),战败蚩尤比元昊。
留庵属和意深厚,此翁向来于我好。
谁哀窈窕思贤才,姚老借韵忧更悄。
我闻佳诗比异香,能空尘虑息纷扰。
又闻佳诗比名山,能辟灵境供探讨。
苍生得雨我得诗,拟写一集付陈造(宋人,刻江湖小集者。)
三公尽是知音人(借用韩句。),使我忘忧并忘老。
忠义传序 宋 · 喻良能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敬乡录》卷一○
忠义者,天下之大闲也,亦天地劲正之气之所寓也。
是气之在太虚间,金得之,更百鍊亦不变;
得之,冒严霜、烈风、积雪而不少衰;
人臣得之,蹈白刃,赴水火,历万死而不改其操,由此其故也。
李白有言:「忠于其主,人之主皆欲其臣」。
然则不忠于主,亦人主之所不欲也。
盖人主之意若曰:斯人也,既忠于彼,岂负于我哉?
苟负于彼,必不忠于我矣。
比干,违武王者也,武王封之,美其正也。
太宰嚭,成越王者也,越王诛之,恶其奸也。
丁公不杀汉高,恩孰甚焉,而报以大戮者,岂非以其背于楚乎?
季布数窘高祖,仇孰甚焉,而赦为郎中者,岂非以其义于羽乎?
徐世绩不负李密黎阳太宗所以勤勤于托孤也。
邓晓闻李轨败而入贺,高祖所以废而不齿也。
章圣皇帝东巡,过巡、远双庙,徘徊叹息,嘉其尽节异代,著金石刻,以赞其忠。
夫巡等尽节于有唐之时,而见褒于有宋之英主,盖忠则为人主之所贵,不忠则为人主之所贱。
未有反覆卖国,左右取容,而见好于人主者;
亦未有尽忠为国,不为诡随,而见恶于人主者。
此《忠义传》之所以作也。
起自列国,终于五代,博采正史,旁及传记。
为忠节系天下国家之所以安危,事之所以成败,可以裨名教,可以励风俗者,乃在此选,不然不录也。
上下千馀年间,所取者不过一百九十人而已。
呜呼,可谓难得也矣!
后之为人臣者可不慕哉!